您现在的位置:龙岩一中 > 文章 > 教学教研 > 新课程改革 > 课改文件汇编 > 查看文章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编辑:省教育厅 作者: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6/8/16 点击:8709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工作新目标、新内容,开拓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实现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新突破,现提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一、基本原则
 1.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注重与优良传统德育相承接,注重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相协调;
 2.坚持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遵循德育规律,注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注重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主参与;
 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实现德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二、目标和内容
 1.普通高中德育目标
 普通高中的德育应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德育目标,积极探索、构建普通高中各年级的德育内容与目标体系,努力构建与福建教育相配套的高中德育工作新格局。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使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得到明显提高。德育目标应特别强调使学生: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
 初步形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为实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而奋斗的理想;树立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积极进取、自立自强、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
 2.普通高中德育的主要内容
 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进行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教育,加强基本国情、省情和时事政策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开展“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审美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三、途径与措施
 根据普通高中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坚持把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作为根本要求;坚持把新课程的理念渗透在德育工作中;坚持把学校、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把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形式的丰富与创新作为重要手段;坚持把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作为实现德育内容与目标的根本途径。
 1.德育课程和其他各科教学
 要严格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规定的德育课程标准,明确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加强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各学科教学要切实体现德育渗透,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要实现新课程所倡导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的整合,抓住课堂主渠道,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过程,也是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过程。紧密结合学习新课程理念,强化所有学科教师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共识,引导教师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加喜欢校园生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往和互动中密切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关系,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落实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2.年级和班级工作
 年级主任(年段长)、班主任、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学生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年级主任(年段长)要在德育处的指导下,全面规划、组织落实好年级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要建设好班级集体,加强学生自主管理,可制定班级自治自律条例(公约)和自律承诺制,提高班(团)干部工作积极性与管理效率;开好每周一节班会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注意协调行政班与教学班的教育教学管理。
 把新课程理念引入班组建设,创设和谐宽松的班组环境。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班主任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导师应为学生三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面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协助相关部门和学科教师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帮助学生规划人生,同时积极配合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
 3.共青团、学生会等社团组织
 学校党组织要加强对团委会的领导,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努力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团委会应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领导。共青团、学生会以及其它社团组织是学校德育工作富有生气的力量,应根据各自任务和工作特点,开展贴近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活动。实施文明自律行动计划,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把青年学生吸引到自己周围。各校要根据实际,隔周安排一次共青团、学生会活动课,积极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在确保质量、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做好择优培养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
 4.德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
 坚持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设计和组织内容鲜活、形式新颖的道德实践活动,形成内容系列化、行为规范化、活动制度化的德育工作新局面。要充分利用开学(毕业)典礼、节庆日、重要人物纪念日、重大事件纪念日等,整合资源,集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好校园文化,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通过校训、校徽、校歌、校规、学校人文生态景观等,塑造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能体现本校文化意识和办学理念的有个性的校园形象,并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重视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和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办好校园文化节、科技节,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德育将成为德育的鲜明特色,要寻找德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的契合点,开辟学生网上交流渠道,完善师生交流机制;增强学生的网上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逐步建设内容规范、品质高尚的校园网站。
 5.家庭、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的德育网络,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组成的德育委员会,主动创建学校主导、家长、社区主动参与的新型德育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家庭道德教育的资源,指导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择业观。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探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强化德育与实践活动的结合,高中生每年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不少于30天。
 四、加强新课程德育工作领导和管理
 1.各级教育部门要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加强德育工作的指导和督促检查。采取有力措施,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资源开发、方法手段、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改进和加强普通高中学生德育工作。当前要特别强调改进和完善德育评估机制,各级教育部门要把德育评估指标纳入教育教学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并摆在突出的位置,通过评估促进德育工作,还要强调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争取社会支持,盘活并优化本地德育资源,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2.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机制。学校德育实行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学校党组织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学校要开发和整合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应合理挖掘校本人文历史资源,开展富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军警部队等德育基地及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等场所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工作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学校德育处负责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统筹和规划德育工作,应与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安排和实施,做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的学分认定工作和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工作,将德育落实到严谨教学、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之中。学校和德育处要加强对年级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年级应调查分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组织和协调各班级、备课组、各科教师开展德育工作;争取家庭、社会各教育力量的支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的教育网络。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的教育教学管理,并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生成长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成长指导。实现德育创新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3.加强德育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全员育人能力。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育人为本、德高为范的教育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完善人格,提高境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像重视和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选拔培养,重视德育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德育管理干部和班主任、导师的选拔、培训工作,将德育管理干部、团队干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纳入干训、师训系列,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的激励和保障机制,选派思想素质好、教育理念新、奉献精神强、有责任心、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优秀教师从事德育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4. 探索高中学生公民道德素养的评定办法。公民道德素养评定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坚持公民道德素养评价与成长记录相结合,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全面动态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历程,采用综合性评语和等级性评价方式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公民道德素养。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成长导师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发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社区评价等多元评价的作用。
 在实施本指导意见的过程中,各地各校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可对本指导意见的教育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提出补充规定和实施细则。
上一篇     下一篇     关闭